情绪化反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权,无益于认识真问

摘 要

  原标题:情绪化反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权,无益于认识真问题 ▲资料图。 最近,司法部发布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(征求意见稿)》(简称《条例》)公开向社会征求

原标题:情绪化反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权,无益于认识真问题
▲资料图。

最近,司法部发布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(征求意见稿)》(简称《条例》)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。出乎意料的是,这在网上引发很大争议。这些争议,有些是出于某种担忧,但也有不少误解。有必要回归《条例》本身去评估这些争议。

一、外国人永久居留的门槛并不低

根据《条例》,外国人获得中国的永久居留权,大概有四个途径。

第一个途径是杰出人士。

外国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,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民政府推荐,可以申请永久居留资格;

在经济、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等领域取得国际公认杰出成就的外国人,可以直接申请永久居留资格。

第二个途径是推荐制。哪些机构有推荐资格呢——

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、区域的主管部门;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、科研机构;高新技术企业、创新型企业以及国内知名企业。

第三个途径是通过长期工作获得这个资格。

大致上申请者要有博士学历或从国际知名高校毕业,在中国境内工作满三年到八年,工资要是所在地平均工资的三到六倍,工作年限越短,工资就要越高。

比如,上海平均工资大概一年10万,一个外国人在上海连续工作四年,工资要达到60万才有资格申请。而且,这还是最低要求,各地区政府还可以加码。

至于申请者的工作范畴,包括投资、开公司等,投资要达到1000万以上,高科技企业,效益要显著。

第四个途径是亲属关系。申请者结婚要满5年,每年在中国要住满9个月。未成年子女,年老的父母也可以投靠。

这一条,也是各国管理永久居留权的惯例。

显然,这些标准都不低。国际公认自不用说,政府、高校的推荐,都很难拿到。

而投资的门槛也很高,美国EB-5投资移民,金额也仅仅在50万美元,加上其他的一些杂费,60万美元以内也足够。

至于工作,一个外国人,高学历,能在中国工作很多年,工资能达到60万,这样的人,对中国来说,就是人才。

更何况,这个《条例》还有兜底性的条款,即国务院还可以批准,对外国人永久居留资格实行定额审批制度,实行每年的总量控制。

综上,外国人要想在中国拿到永久居留权,难度并不小。

二、反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权的原因是什么?

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觉得这个标准低呢,以至于对《条例》产生抵触情绪呢?

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。

第一,对国情不了解。

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,经济、技术发展得都很快,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,各方面离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。

比如,有人问,“一个三流学校的博士就能敲开中国的大门吗?” 这种疑问,其实更像是一种情绪,一种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不理解。

一个留学生能在中国读到博士,哪怕是三流学校,也远远超过了很多普通人。

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人才数据统计,自1997年到2018年,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大约为78.8万人,招收人数约为120万人,2018年初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约为38.9万人。如果按人口比例算,平均每万人当中大约只有5.6人拥有博士学位,即便是按照招生人数计算,其比例也不过0.068%,而美国的这一数据为0.6%左右。

就此而言,引进博士人才对提升我国科研水平与国力,显然有积极意义。

第二,《条例》中确实存在某些模糊地带,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灰色渠道,即有资格推荐的机构,拿这个去换钱。

所以,很多人才觉得规定越严格越好。

眼下,确实存在一些外国人非法入境的问题。一些人以外贸名义,说来中国考察生产厂家,但到了中国,却并不是如此。这种状况当然存在,这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监管,严格管理。

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,很多人担心,外国人到了中国,会有超国民待遇。这种担心,有一些现实的依据,但这个问题,并不在于是否让外国人进来。

超国民待遇,是在有限的公共服务之下,优先将其提供给外国人,是“外交无小事”的理念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延伸。

过去,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少,来的外国人多多少少与国家事务、外交事务相关。所以,用外交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日常生活,确有必要。

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与全球联系日益密切,“趋同化管理”其实已日益常见。

接下来,要加以改善的,显然也是部分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理念,而不是单纯地排斥外国人。当公共服务部门更加重视国人的利益,一些人“比外国人矮一头”的现象自然会改变。

三、一些过时的、狭隘的陈腐观念,该改变了

值得一提的是,现在的反对意见中,有一种很不好的观念,那就是种族歧视与粗陋的排外主义。

我们要认识到,现代政治理念是与排外主义绝缘的,现在都2020年了,就不宜再把自己的观念留在几十年前。

实际上,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,摒弃种族主义、排外主义的时候,他们才能更好地做一个公民,从而得到公共服务上的平等地位。

一个外国工程师,在华为工作多年,和中国人结婚了,最后想留在深圳,这应该不是难以理解的问题吧?

一些过时的、狭隘的陈腐观念,该改变了。

不管是发展中国的经济、技术,还是扩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,让外国人来定居,吸纳各个国家的人才,都可以说是最高效、最低成本的政策。

中国的发展需要开放,而开放必然包含对外国人居住的开放。中国要发展,要成为全球的技术创新高地,引进外国人才,是不可或缺的措施。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,广泛地引进各国人才就是根本原因之一。

当然,在落实外国人永久居留权的过程中,也要注意防止产生灰色地带,保证中外居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——这点是《条例》能够高效实行的前提。

□刘远举(专栏作家)

编辑 王言虎  实习生 张晓雨  校对 刘军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